《中国地震预报发展战略(2025-2035年)》(以下简称《预报发展战略》)于2025年7月7日印发实施。
一、编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防震减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2023年土耳其两次7.8级大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震之问”,为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特别是地震预报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5年是辽宁海城7.3级地震50周年,海城地震成功预报挽救了数万人生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唯一成功的地震短临预报,是我国防震减灾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防震减灾工作部署,提升地震预报业务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中国地震局党组决定编制发布《预报发展战略》,深入系统总结地震预报经验,谋划未来发展方向,向国内外表明我国开展地震预报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呼吁全球科学家共同攻坚地震预报科学难题。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大震之问”为引领,按照中国地震局党组部署要求,《预报发展战略》明确地震预报工作主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地震预报改革发展全过程各方面,确保地震预报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作为根本目标,始终坚守“防震减灾 造福人民”的崇高使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地震预报高质量发展。
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地震“长、中、短、临”预报一体化,完善基于震例总结的传统经验预报,创新基于模型构建的数值物理预报,推动传统经验预报与数值物理预报融合应用,持续提高地震预报科学性精准性。
坚持开放合作。深化地震科学研究国内外合作,持续加大震情会商开放合作力度,引领集聚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地震预报探索与实践不断向前迈进。
坚持科技引领。围绕地震预报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方法开展联合攻关研究,不断深化地震活动规律科学认识,以创新成果驱动地震预报业务持续进步。
三、战略目标
持续推进地震长期预报更加科学,中期预报更加准确,短临预报成效更加显著,震后趋势研判支撑作用更加有效。到2030年,建立基于震源物理模型和物理过程数值模拟的长期预报技术体系,发展完善经验指标与前兆物理模型结合的中期、短临预报技术体系,建设信息化和智能化会商技术系统,持续推进地震预报向物理预报拓展,完善面向防灾、避灾、应急和恢复重建的地震预报产品体系,地震安全保障服务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地震预报科技创新取得显著进展,基本建成以信息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地震预报业务体系,监测站网、预报产品及服务达到全球先进水平,地震预报支撑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更加有力,社会公众满意度稳步提高。
四、主要内容
《预报发展战略》主要包含战略背景、战略需求、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基本原则、战略任务、战略保障等5个章节。地震预报探索性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因此在战略任务章节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预报发展战略》没有列入的内容并不意味着不重要,希望集中有限资源围绕重点方面力争取得突破,以点带面最终全面提升我国地震预报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为增强《预报发展战略》可读性,用4个附件列出了地震预报有关主要理论、成效、平台和力量。
(一)关于第一章战略背景方面。主要系统总结了我国和国际地震预报进展以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地震预报科学思路、理论成果、实践探索和业务体系等内容。
(二)关于第二章战略需求方面。主要从地震预报业务体系、预报业务基础、预报科技创新、预报人才队伍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推进我国地震预报高质量发展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未来发展需求。
(三)关于第三章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基本原则方面。主要阐述《预报发展战略》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坚持的基本原则,提出地震预报发展的总体目标和2030年、2035年具体目标。
(四)关于第四章战略任务方面。针对战略需求从优化地震长中短临预报一体化业务、加强地震预报基础能力建设、增强地震预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地震预报人才队伍等4个方面,提出44项战略任务。
(五)关于第五章战略保障方面。主要为保障《预报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实现,从加强组织领导、投入保障、开放合作等三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