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
来源:河南省地震局 责任编辑:张婷婷 时间:2023-06-29 09:14:47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全面提升防震减灾治理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河南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鹤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鹤壁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成就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地震局的关心指导下,“十三五”期间全市防震减灾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不断提高。建成了淇县云梦山地震台,对鹤壁地震台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实现了“一县一台”综合地震观测台站建设目标;辖区内台站月数据连续率达99.9%,完整率达99.7%;建成了鹤壁地震台网中心;全面推进“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项目”工程建设,建设完成了浚县屯子镇、新镇镇、淇县桥盟镇、淇滨区钜桥镇4个基本站,升级改造了淇县云梦山基准站。震灾防御能力持续提高。开展了“鹤壁市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已完成40公里大地地球物理勘探、80公里电磁测量和全域地质踏勘等野外现场工作。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建成了市“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平台,实现了与省地震局应急指挥和信息互联互通。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扎实推进,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国家级4所、省级9所、市级24所。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普遍加强,地震应急避险技能不断提升。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建设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建设产业富百姓富精神富、城乡美生态美和谐美的新家园,谱写高质量富美鹤城更加出彩绚丽篇章。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包括地震安全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强烈,需要下大力气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新任务。“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完善机制,推动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注入新动力。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建筑物减隔震等新技术和地震预警、地震情景构建等创新产品不断推广应用,为深化开放合作、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市地震灾害风险高,全市处于7度以上抗震设防区,其中淇县、淇滨区、山城区全部处于8度高烈度区。全市被国家划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值得注意的地区,未来5年震情形势复杂严峻。同时,我市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仍存在短板和弱项。地震监测站网密度低,监测预测预警基础薄弱,地震预警能力尚不具备;地震监测预报专业人才缺乏,难以满足震情跟踪以及地震安全服务需求;防震减灾机构变动较大,职能不明晰,人员经费不足,应对地震灾害的机制不完善;地震灾害风险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城市风险高、农村设防弱”的抗震设防状况亟待改善,风险隐患底数尚未摸清,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落实不够到位;防震减灾科普覆盖面不够,全社会地震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防震减灾治理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创新不够、满意度不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提升应急响应保障能力,增强公共服务,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努力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谱写高质量富美鹤城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摆在首位,切实保障社会安全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理念,坚持关口前移、主动防御,全面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范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聚焦制约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三)主要目标

2025年,初步形成监测智能、防治精准、服务高效、管理科学的新时代鹤壁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显著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科技创新、防震减灾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明显提升地震灾害防御水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有力。

“十四五”主要量化指标


(一)健全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机制三、主要任务

加强各级防震减灾议事协调机构和机制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地震灾害治理新格局。深化防震减灾机构改革,理顺市、县级防震减灾职能,明确市、县级应急部门防震减灾职责规范全市防震减灾系统构架。抓好防震减灾工作管理机构建设,强化市、县(区)级地震工作管理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防震减灾队伍加强防震减灾行政执法和监督检查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强各地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建设,推动地震安全风险防范融入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完善市场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引导和规范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二)摸清全地震灾害风险底数

开展全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完成城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查清地震灾害危险源与风险源夯实地震活动断层探察、风险隐患调查以及灾害风险评估、区划等地震灾害风险防治业务基础,编制完成鹤壁市1∶25万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

(三)加强抗震设防管理

深化地震安全性评价“放管服”改革,明确建设单位主体责任,强化全过程监管,构建权责明晰、科学有效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体系。推动开发区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落实一般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标准,开展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提升农居抗震水平,以重大工程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为重点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建立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有效管控各类建设工程地震灾害风险。

(四)提升地震应急响应服务能力

完善全地震应急响应保障预案体系,定期开展应急响应保障演练。建立震情灾情紧急快报工作机制,强化区域协作联动。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做好防灾减灾设施设备的统筹使用工作,保障“防大震、救大灾”基本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地震应急技术系统快速响应能力,为应急处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

市、县级协同,加快建设立体地震监测系统。坚持全一盘棋,建立健全市、县级信息共享机制,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信息发布渠道,为震区开展应急救援及稳定社会秩序提供支撑。推进地震预测预报长中短一体化提升地震预测水平。完善震情会商机制,推进地震预测预报业务流程化、标准化加强现代化震情会商技术体系建设,推进震情研判快速化、实用化加强观测异常核实,强化地震安保服务建设大数据跟踪分析技术平台,着力提高震情会商智能化水平。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开展新时代群测群防工作,加强短临预报实践,力争取得减灾实效。

(六)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统筹加强震前防御、震时响应和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的决策服务。重点加强震后趋势判定、现场调查和灾害损失评估,及时提供地震烈度评定、震情灾情及气象信息,为应急救灾、灾后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推广灾害风险调查和评估成果,提出规避、降低、转移地震灾害风险对策与措施。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推出一批高质量公共服务产品,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地震速报、预警信息、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服务。

(七)提升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

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提升工程,坚持软、硬件并重,构建功能完备的科普传播平台和科普产品体系。弘扬防震减灾文化,建设防震减灾文化主题公园,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标准化建设。创新传播方式,加强重点时段科普宣传,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四、重大项目

(一)豫北(鹤壁)地震预警监控中心项目

积极协调省地震局和鹤壁地震监测中心站,新建豫北(鹤壁)地震预警监控中心,包括3个子项目,一是鹤壁地震监测中心站(含豫北地震监测预警监控中心、地震观测计量检测与维修中心等),二是鹤壁地震科普中心(含地震博物馆、地震文化馆、火山和海洋地震展厅、地震构造与岩石矿物展厅、5D地震情景体系平台)。三是鹤壁地震体验中心(含地震灾难模拟场景救援训练馆、急救科技体验馆、地震应急训练基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等)。

(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项目

完成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全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编制鹤壁1:5000活动断层分布图,建立加固工程和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抗震设防信息数据库,编制1∶25万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

(三)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

完成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建立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利用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渠道,建设立体化传播网络和个性化接收终端,精准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四)防震减灾科普阵地项目

利用城市绿地、公园、广场建设1处防震减灾文化主题公园;新认定2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创建5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标准化学校,配备VR地震避险演练、地震体验平台等设施设备,提升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辅导员业务培训,培训率达到80%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将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规划组织实施,完善目标导向管理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明确规划约束性指标、工作责任和实施进度;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和行业单位的积极性、创造性,强化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落实,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加大经费投入

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力相适应的各级财政投入机制,将防震减灾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优化投入结构,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健全各级政府防震减灾经费投入和运行保障机制,持续保障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实现经费多元化保障。

(三)强化队伍建设

畅通人才交流、培养、合作、引进渠道,建立灵活开放的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梯队和创新团队,建立健全以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地震应急处置等内容为重点的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

(四)完善评估制度

建立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地方和部门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明确规划实施责任主体,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程落实情况及时进行评估总结。适时组织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和成效评估,强化评估结果应用,评估结果作为考核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绩效的重要依据,提高规划实施成效。


(责任校对:刘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