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
来源:河南省地震局 责任编辑:孙卓 时间:2023-10-10 14:52:39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全面提升防震减灾治理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和《河南省“十”防震减灾规划》信阳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体系和本质安全能力建设规划》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完成了防震减灾机构职能转隶,快速融入“全灾种、大应急”管理体制,新时代防震减灾现代化治理体系初步形成。地震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了地震监测中心,实现信阳及周边区域监测数据实时调取,全国监测信息同步共享。启动了市中心地震台的建设项目,完成了固始县测震台、淮滨县流体台建设,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进入试运行阶段。地震灾害防御基础进一步夯实。全面贯彻实施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依法加强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和学校、医院、幼儿园等人口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提升。建立全市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完成了市县应急、地震应急指挥系统整合拓展了系统功能,常态化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有效应对了2018年710固始3.6级地震。防震减灾科普进一步深化。建立完善宣传常态机制,制定年度防震减灾宣传计划,举办“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搭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阵地,创建了一批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

(二)“十四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防震减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全面实施“1335”工作布局,加快建设“两个更好”示范区、美好生活目的地,奋力谱写“美好生活看信阳”绚丽篇章。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包括地震安全在内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强烈,需要下大力气提高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

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新任务。“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完善机制,推动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科技创新和开放合作注入新动力。大数据、云计算、5G、人工智能、建筑物减隔震、绿色震源、光纤地震监测等新技术和地震预警、地震情景构建等创新产品不断推广应用,为深化开放合作、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十四五”时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信阳地处秦岭-大别山和郯庐两大地震断裂系交汇处,境内有多条断裂通过,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历上,1913年、1925年、1959年分别在羊山新区、商城等地发生过三次5.0级地震。2015年国务院确定的全国11个地震重点危险区,其中安徽庐江至鄂豫皖交界危险区涉及我市商城、潢川、光山、新县和固始县。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信阳市及邻区(N31-33,E113-117)共发生2.0-2.9级地震97次,3.0-3.9级地震8次。其中我市境发生2.0-2.9级地震13次,3.0-3.9级地震1次,最强地震为2018年7月10日8时35分,固始县胡族铺镇3.6级地震(N32.14,E115.45)。地震活动较为活跃,震情形势复杂严峻同时,我市防震减灾基础能力仍存在短板和弱项。地震台站分布距离较大监测预测预警能力不强、智能化程度不高;城市地震安全基础探测工作暂未开展,“城市风险高、农村设防弱”的抗震设防状况亟待改善,风险隐患底数尚未摸清,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落实不够到位;防震减灾科普覆盖面不够,全社会地震灾害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部分地区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工作机构尚不健全,缺乏专职人员、技术人员,当前的地震形势和承担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科学把握“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加强预报预警,摸清风险底数,强化抗震设防,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增强公共服务,创新地震科技,大力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努力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老区振兴发展,谱写新时代实现“两个更好”绚丽篇章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降低风险。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理念,科学认识和把握地震灾害规律,坚持关口前移、主动防御,提升地震灾害风险综合防治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聚焦制约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着力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提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坚持深化改革、健全机制。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应急管理体制改革部署,充分融入“全灾种、大应急”工作格局,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防震减灾体制机制。

(三)主要目标

1.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到2025年,我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7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地震预警公众覆盖率高于60%,震后30分钟内判定震后趋势

2.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显著提升。查明市主城区地震构造背景,建立地震灾害危险源与风险源基础数据库,编制完成125万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严格落实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开展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升城乡建筑抗震能力。

3.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全面修订市、县、乡及相关部门地震应急预案,构建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及装备配置,经常开展应急演练破坏性地震发生后, 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

4.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显著提升。建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创建科普示范学校、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广泛普及地震科普知识,使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

进一步完善市地震监测中心功能,畅通地震监测信息传输渠道,实现信阳及周边区域监测数据实时调取,全国监测信息同步共享。推进市中心地震台和“一县一台”建设,加大地震监测台站密度,组建信阳市地震监测台网,加强地震趋势监测。按照“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要求,建设信阳市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为指挥抗震救灾提供依据,为公众提早采取避震逃生措施提供预警。建立市县地震监测队伍,配备流动监测仪器,强化地震短临跟踪。加强震后快速评估技术系统建设,实现震后30分钟内产出震情趋势研判意见。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地震观测环境保护。

(二)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按照“地下清楚”的要求,推进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查明地下断裂分布,建立地震构造数据库信息查询系统,为我市城乡规划、国土利用、城镇建设及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服务。全面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编制完成河南省125万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依托省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管理平台,提升我市地震灾害风险识别、评估、规避、降低、转移和防治效益评估为一体的地震应急处置智能化水平。全面实施第五代地震区划图,依法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抗震设防标准,开展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加固工程,提升城乡建筑抗震水平。推动地震灾害风险防范融入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

(三)提升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工作制度。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应急演练,健全备案、督查和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强化系统的机动指挥能力、多手段集成能力、灾情准确判断能力、应急对策生成能力、全天候应急通讯能力。建立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动员机制。结合广场、公园、绿地、学校操场等公共场所,积极推进避险避难场所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及指示标志,做好日常维护与管理。加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做好防灾减灾设施设备的统筹使用工作,保障“防大震、救大灾”基本需要。

(四)提升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

    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长效机制。把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培训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推进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科普示范学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开展“5.12”防灾减灾日和“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集中宣传活动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六进”活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媒体,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不断提高社会各界防震减灾意识。加强与宣传、新闻媒体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强化舆论引导和管理。建立地震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和地震谣传应对机制,有效处置震情、灾情和地震谣传,确保社会稳定。

四、重大项目

(一)信阳地震监测台网

在浉河区游河乡建设具有综合观测手段的信阳市中心地震台,在10个县区建成6个测震台(平桥区、罗山县、潢川县、新县、息县、固始县)、3个地下流体台(浉河区、光山县、淮滨县)、1个地震形变台(商城县)。到2025年,形成多学科综合观测的信阳地震监测台网,使我市监测能力达到1.0级,7分钟内完成地震速报,震中定位精度优于5KM,为地震紧急处置以及应急救援提供科学支撑。

    (二)地震预警发布系统

完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实现秒级地震预警和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建立地震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利用国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应急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渠道,建设立体化传播网络和个性化接收终端,精准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加强地震预警在矿山、危险化学品、燃气等重点行业、企业中的应用。

(三)地震灾害风险调查

在信阳城区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查明地下断裂分布,建立地震构造数据库信息查询系统,为我市城乡规划、国土利用、城镇建设及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服务。完成县区地震灾害风险普查,探查地震构造,编制完成信阳市125万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和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区划图。依托省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平台,构建信阳地震应急处置智能化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城市地震灾害风险智慧化管理“一张图”。

    (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工程

充分发挥天伦广场避险避难场所地理位置优势,为群众搭建学习防灾减灾救灾科普知识阵地;依托大别山自然灾害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建设面向社会大众的防震减灾宣教培训基地,实现宣传教育、模拟演练和科普体验等业务模块功能,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规划组织实施,完善目标导向管理机制,明确规划约束性指标、工作责任和实施进度,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和行业单位的积极性、创造性,强化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落实,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二)健全投入机制

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与《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安排防震减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地震台网建设、群测群防、地震预测预报预警技术研究、活断层探测、震害预测、示范工程建设、科普宣传教育、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演练、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

(三)强化监督检查

 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和跟踪机制,对规划目标完成情况、重大项目建设进度、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督导检查,适时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推动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责任校对:刘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