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市“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
来源:规划财务处 王磊 时间:2022-05-13 22:21:11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前  言

防震减灾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防灾减灾抗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推进许昌市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高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防范化解重大地震灾害风险,为许昌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以及《中共许昌市委关于制定许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许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许昌市“十四五”规划编制目录清单的通知》(许政办〔2020〕5号),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现状分析

一、地震灾害概况

地震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危害最大的灾难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许昌市地处华北地震区华北平原地震带,有史料记载以来曾经发生过2次6级地震,也是河南省唯一发生过2次6级(含)以上地震的省辖市。2次6级地震给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周边地区破坏性地震对我市的影响烈度较高;辖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低,存在小震致灾、中震大灾的风险隐患。

二、发展现状

(一)地位作用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关键时期。防震减灾是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的重要内容,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减轻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对于推进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需求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近年来,许昌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和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加快,随着社会财富日益积累,经济社会的地震易损度不断增加。推动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许昌防御地震灾害能力,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公众的防震减灾需求:公众对政府高效应对地震灾害有很强的期望,对防震减灾知识有着强烈需求,参与应急演练、志愿者工作、民间救援团体等防震减灾活动的积极性不断增强。

(三)工作现状

1.地震监测预警

许昌市地震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辖区内地震监控能力达到ML2.0,测报员队伍相对稳定,专群结合的监测体系更加健全,形成了数字化测震、地壳形变、电磁扰动多手段观测,监测质量迈入全省先进;国家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工程项目有序推进,即将安装仪器设备。

2.地震预测预报

坚持震情会商制度,按要求组织召开周震情监视例会、月、年中、年度、紧急和临时会商等,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开展震情分析研究,不断完善震情会商制度,探索、丰富地震预测方式方法,认真做好地震趋势会商工作;近年来地震预测报告评比中位居全省前列。

3.震害防御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基本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开展农村抗震民居建设的探讨和研究,着力解决农村民居防震抗震能力薄弱的问题;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不断深入,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逐步提升,依法参与防震减灾活动的意识逐步增强。

4.地震应急与救援

由市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驻军以及社会公众构成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体系基本形成;应急指挥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实施步入法制化轨道。定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能够基本实现地震应急目标。

(四)主要问题和不足

我市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构造背景,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作尚未完成。

地震监测台站密度不够,监测能力有待提高;台网中心现代化程度不高,监测数据汇总、分析处理的功能不完善。

城市高风险和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善;抗震设防监管手段不完备;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机制尚不健全,科普宣传材料、宣传形式不丰富。

应急装备不能满足应急工作需要。应急队伍建设不完善,人员素质不能满足高质量地震应急工作的需要。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和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防震减灾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服务人民为根本目的,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许昌市加快“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建设贡献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发展。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推进防震减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把满足人民群众地震安全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预防为主,防范风险。牢固树立地震灾害风险防治理念,坚持关口前移,主动防御,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和损失。

坚持科技支撑,提升能力。充分发挥地震科技的支撑作用,努力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三、发展目标

(一)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

初步实现地震监测智能化,地震监测预测能力进一步提升,力争地震台网监测能力达到1.0级。初步建立符合本地的地震预测指标体系,逐步提高地震预测水平。建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监测台站。

(二)地震灾害防治能力

查明许昌市区活动断层分布,编制城市活动断层分布图,判定地震危险性。基本查清我市地震灾害危险源和风险源,完成全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任务。

(三)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制度化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地震应急响应水平进一步提升。

(四)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和内容,公众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提高。公民具备防震减灾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15%。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不低于90%,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辅导员、科普教育基地讲解员培训率80%以上。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提升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能力

优化地震台网布局,加密地震监测台网,推动地震台网中心升级改造,加密测震台建设,台站间距小于30千米,提升地震监测能力。配合省地震局完成地震预警台网建设,做好市县地震预警台站运维管理。非天然地震多发地区建设专业测震监测站,提高非天然地震事件的监控预警能力。

完善震情会商机制,建立地震预测指标体系,地震预测水平进一步提高。

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

完成许昌市活动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完成地震灾害风险普查项目,摸清地震灾害风险源和危险源,为政府开展灾害防治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地震灾害风险信息。

根据“放管服”改革要求,积极推动抗震设防监管工作,力争形成抗震设防管理新局面;开展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有效管控各类建设工程地震灾害风险;积极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

三、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健全统一指挥、响应迅速的应急指挥体系,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健全完善灾情速报体系;提高地震应急物资储备能力。

四、提升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向政府提供震前防御、震时响应和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的决策服务;向社会公众拓展地震速报、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等公众服务;指导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开展地震预警监测业务;为重要活动、重点时段提供地震安全保障服务。

五、强化科技支撑

加快信息新技术与防震减灾业务的融合与应用,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段,提高防震减灾信息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信息化在数据共享以及各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推动地震台网改造升级,持续提升地震业务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六、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做好全国防灾减灾日、唐山地震纪念日、全国科普日等重点时段科普宣传;加快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创建;积极创作科普宣传作品,推动防震减灾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升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加强许昌市防震减灾科普馆运行维护,更新、丰富宣传内容,充分发挥宣传阵地作用;充分发挥网站、微信、微博作用,加强涉震舆情监测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第四章   “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

一、地震监测能力提升项目

(一)许昌市地震台标准化建设

根据中国地震局 《地震台站标准化规范设计图册》,按照“防震加固科学、综合布线规范、标识标志清晰”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对许昌市地震台进行标准化建设。

(二)台网中心升级改造

对会商室、应急指挥室、科普馆和机房升级改造,整合地震监测、地震应急、科普宣传系统,实现地震台站标准化,震情会商、应急救援、科普宣传一体化,提升台网中心的智能化,提高地震监测质量和应急反应时效。

(三)数字测震网络补充完善

持续推进禹州测震台建设,开展长葛、鄢陵测震台建设,根据省地震局统一安排开展襄城测震台建设,使我市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0级,同时对非天然地震有效监控。

二、地震灾害风险普查项目

开展许昌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为市、县两级政府有效开展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切实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权威的地震灾害风险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

坚持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规划组织实施,通过完善的目标导向管理机制,发挥防震减灾相关部门和行业各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重点任务,要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并分解落实到位,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二、优化投入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把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加大防震减灾项目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灾害预防、科普宣传等方面的投入。

三、培养人才

践行“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重要训词精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评价机制,打造肯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干部队伍。

四、有效评估

建立健全规划评估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并对规划进行有效调整,保障规划实施质量。

(责任校对:赵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