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今天(11月5日)上午,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河南省“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向公众全面介绍河南省防震减灾规划。
根据《规划》,在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河南将打造10处防震减灾主题公园,创建100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及一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全面提升河南防震减灾科普水平。
《规划》明确到2025年,初步形成监测智能、防治精准、服务高效、管理科学的新时代河南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体系,显著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基本业务、科技创新、防震减灾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基本建成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素质,明显提升地震灾害防御水平,地震灾害风险对全省经济社会和公共安全的影响持续降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更加有力,更多领域迈进全国先进行列。
《规划》围绕2025年目标形成了系统化的量化指标体系,并聚焦防震减灾目标,谋划了三个重大项目,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和市县财政共同投资建设,包括黄河流域(河南段)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程,河南省地震监测能力提升工程以及河南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河南省地震局副局长王志铄表示,三大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河南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和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
据了解,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地震灾害高风险是基本省情,省内具有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构造背景。全省皆处于6度以上抗震设防区,7度以上地区占50.2%,8度地区占6.5%。12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91个县(区、市)政府所在地处于7度以上地区。全省6个省辖市的45个县(市、区),约2.6万平方千米区域处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河南人口、产业和财富高度聚集,地震灾害的敏感性、破坏性、复杂性愈发突出。
因此,需要持续推进新时代河南省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提升河南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责任校对:赵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