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震,你了解多少?
来源:河南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中心(宣教中心) 时间:2021-08-02 19:56:05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关于地震,人们都有哪些认识误区?为什么有的地方会频繁发生地震,有些地方却不会?如何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提高抗震设防意识?记者就此对河南省地震局宣教中心高级工程师刘臻进行了专访。

关于地震,人们普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河南省地震局宣教中心高级工程师刘臻举例说:“第一个误区是地震前为什么不提前预报。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和大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预测预报地震现在还是科学难题,但是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一定能攻破这个科技难关。第二个误区是地震预警就是地震预报。地震预警不是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是指向社会公告可能发生地震的时间、地域、震级、范围等信息的行为,是地震发生前的行为,而地震预警是利用电子信号与地震波的传输速度差,抢在地震波传播到设防地区前,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是地震发生后的行为。”

据统计,在占全球陆地总面积7%的国土上,发生了占全球35%的7级以上大陆地震。为什么有的地方会频繁发生地震,有些地方却从来都没有发生过或者很少发生地震?

刘臻解释:地壳板块与板块之间发生挤压,碰撞的地带,就是地震活动强烈的地带,称为“地震带”。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正好“夹”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之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我国地震活动不仅频率高、强度大,而且地震活动的范围很广,几乎全国各省均发生过强震。从历史长河来看,我国的强震还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中国西部地震最多,而且震级较高,然后是东部,南部(台湾除外)和北部相对平静许多。

地震本身并不可怕,不抗震的建筑才是元凶。统计表明,地震中95%以上的人员伤亡,是由地震引起的建筑物破坏或倒塌所致,所以地震灾害风险是可以预防的。

刘臻说,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最直接的手段可以概括为 “地上结实”、“地下清楚”和“公众明白”。地上结实就是房子一定要按照当地设防标准进行建造。地下清楚就是要摸清地下活断层的分布,采取合理避让。公众明白就是社会公众要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提高防震避震技能。

我国一些省份多年没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社会公众就认为“不会发生大震”,从而缺乏抗震设防意识,进一步加剧了地震成灾风险。刘臻提醒人们,每个人都要有抗震设防意识:

一是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掌握基础的防震、避震、自救知识,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二是要熟悉自己所在社区的应急预案并主动参加社区组织的应急演练;三是要熟知自己城市所在的应急避难场所位置。

(责任校对:刘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