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震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之一)为城市居民打造灾难的避风港河南开创避险避难场所建设新模式
来源:张婷婷 时间:2018-11-30 12:55:13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避险避难场所是为应对地震等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应急指挥管理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被称为“灾难发生时的避风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和财富的大量聚集,城镇整体防震减灾功能滞后于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建设避险避难场所是提高大中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应对突发性重大灾害事件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具体体现。2011年9月,河南省地震局紧紧抓住国家开展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机遇,经过多方面努力,争取到9个Ⅰ类避险避难场所、8个Ⅱ类避险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在河南实施。

一、创新项目管理

在此之前,全国地震系统并无实施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避险避难场所项目,无经验可取。我省避险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实施,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积累项目建设和管理经验,开创了河南模式。

(一)项目管理体制独特

按照省发展改革委投资管理体制,省发展改革委把投资计划下达到项目所在地的市发展改革委,由市级政府负责配套资金、实施。而河南省避险避难场所建设项目,由省发展改革委直接把投资计划下达到河南省地震局,项目建设地点在市、县,项目资金配套也由市、县筹措,省地震局作为一级法人单位,同时省发展改革委又对省地震局授权,由省地震局进行二次分配和管理。这种模式无经验可借鉴。

如何适应这种管理模式,《河南省避险避难场所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项目实行两级管理体制。省地震局负责对项目的监督管理,市、县政府指定部门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实行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项目申报得到了各省辖市政府的积极响应,纷纷向省地震局递交了申报建设应急避险避难场所的立项申请。其中需要市政府出具配套资金承诺函、拟选项目建设地点、指定分项目建设法人单位。河南省地震局在项目申报、评选、立项和初步设计批复、内部管理等建立一整套规范的程序,组织分项目建设法人单位实施。这种项目管理模式全国首创。

(二)科学合理分配任务

为了做到科学合理分配任务,调动各市、县政府建设避险避难场所的积极性,省地震局印发了《关于申报城市避险避难场所建设项目的函》《河南省避险避难场所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会同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的专家,对市、县政府的立项申请进行评审。最终确定在焦作、周口、郑州、安阳、驻马店、南阳、济源、平顶山、新乡9个省辖市进行Ⅰ类避险避难场所建设,濮阳市、信阳市、洛阳市、武陟县、焦作市山阳区、平舆县、兰考县、长葛市8个市(县、区)进行Ⅱ类避险避难场所建设。

(三)明确项目质量管理职责

为加强项目的质量管理,河南省地震局印发了《河南省避险避难场所建设设计规范要点》《河南省Ⅰ类避险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为加强对避险避难场所项目的组织管理,明确内部分工,减少部门扯皮,提高工作效率,制定了《河南省地震局关于组建避险避难场所项目管理机构的通知》,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机构。

clip_image002.jpg

2012年9月27日,I类避险避难场所建设项目

初步设计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

(四)督促项目实施

虽然各项管理制度已经非常健全,但是由于项目的具体实施在各市县进行,随着项目的进展,不可控因素逐渐增多,随之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阻碍了有些省辖市项目的进展。例如,郑州市、济源市由于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间拖延,影响项目按时完成;新乡市、平顶山市由于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调整,影响配套资金下拨;安阳市项目因城市规划改变而不得不改变原有的项目选址,影响项目进度等等。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河南省地震局采取多项措施,不断加大督查的力度。河南省地震局主管局领导多次到建设现场进行检查,现场提出具体要求,对进度慢的省辖市进行通报,对未按时完成项目实施的省辖市在今后申报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投资项目时不予考虑。各省辖市政府对于省地震局下达的通报高度重视,受通报省辖市的主管副市长亲自主持召开协调会议,尽快落实该市避险避难场所项目建设相关工作。正是这些有力措施,才及时破解了建设中的各种难题,保证了各分项目的顺利进行。

clip_image004.jpg

南阳市避险避难场所

二、取得的成效

河南省避险避难场所建设项目,省地震局作为一级法人单位,进行管理和二次分配,管理模式在全国地震部门首创。省地震局争取国家项目立项获得批准,改变了省地震局只会向地方政府要钱的惯例,也在为地方政府争取项目资金,实现自身形象的提升;避险避难场所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必备条件,项目的建成,为当地申报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立下了大功;避险避难场所指挥中心的一些硬件设施,也解决了当地地震部门在地震科普宣传和台站业务办公用房的不足。避险避难场所项目实施,多为地震部门负责建设,提高了地震部门的知名度,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启示

避险避难场所建设规划是基础,管理是关键,运用是核心。一个避险避难场所,少则容纳几百人,多则容纳成千上万民众,在加强避险避难场所硬件建设的同时,还要做好软件的配套工作,需要精细化管理,明确所属的管理和责任单位,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时常进行演练,安全、有序地组织居民在第一时间进入预定位置避难,防止出现二次伤害,真正使公众在突发灾害后,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不要使避难场所成为摆设。

(刘臻张婷婷)